推广 热搜:
您的位置:首页 > 宠物百科 > 宠物大全 >

短尾猴

2024-07-30宠物大全
关键字:短尾猴
短尾猴(学名:Macacaarctoides),也称红面猴,是体型较大的一种猕猴,体重5千克,体长50-56厘米,尾极短;颜面部常为暗红色或带紫红色斑块;体色深暗,后背多为暗褐黑色或暗橄榄棕褐色,腹面稍浅于后背,亦为暗棕黄色。中国西南一带

短尾猴(学名:Macaca arctoides),也称红面猴,是体型较大的一种猕猴,体重5千克,体长50-56厘米,尾极短;颜面部常为暗红色或带紫红色斑块;体色深暗,后背多为暗褐黑色或暗橄榄棕褐色,腹面稍浅于后背,亦为暗棕黄色。中国西南一带的短尾猴头顶棕色较重,而产于东部者其头顶褐色显著。尾巴短得出奇,还没后脚长,仅为体长的十分之一,而且被毛稀有,因此又有“断尾猴”之称。 [1] 主要栖于1500-3000米的原始阔叶林、针阔混交林或竹林地带。食性较杂,既取食野果、树叶、竹笋,也捕食蟹、蛙等小动物。分布于中国的华南及西南区域、孟加拉、柬埔寨、印度等国。是CITES附录Ⅱ。

宠物的形态特点

短尾猴是体型较大的一种猕猴,短尾猴的颜面宽阔,头骨相对较宽,有明显的眉脊。体形浑圆、憨实,四肢粗壮,雄兽的体长为52-65厘米,体重9.9-10.2千克;雌兽的体长为48-59厘米,7.5-9.1千克。前额部分裸露无毛,几乎全部秃顶,呈灰黑色,颊部的毛也较为稀有。乳房、腹部,与四肢内侧的毛稀疏而且颜色较浅,肩部、颈部和后背的毛较为粗糙。胼胝的周围也是裸露无毛。尾巴短得出奇,还没后脚长,仅为体长的十分之一,而且被毛稀有,因此又有“断尾猴”之称。 [3-4]
短尾猴的成体头顶毛较长,由中央向两侧披开。两颊和颏下的须毛像兜腮胡子,且其唇下的颏须暗褐色而周围棕白色呈层次分明的半月形。成年雄猴颜面鲜红色,老年紫红色,幼体肉红色。成体眉毛多呈棕黄色,老年猴面部出现白毛,常伸向鼻侧。耳较小,尾短光秃无毛。体背毛色棕褐,披毛较长,腹面略浅;体毛长而密,成年猴毛长8-12cm,其毛色在幼年为淡褐色,将来渐渐变深,至成年为深褐色,但胸腹部及四肢内测较淡,呈淡棕褐色。成体在中国西南一带的短尾猴头顶棕色较重,而产于东部者其头顶褐色显著。 [5]
短尾猴的长相和藏酋猴十分相似,以至于不少书中都把它们混为一谈,也有人觉得它们是同一个种的不同亚种。但,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也有不少,比如短尾猴比藏酋猴的体形小,体毛较长而稀疏,为黑褐色或朱古力色,所以在华南区域俗称为“黑猴”或者“泥猴”。另外,短尾猴雄兽的生殖器也独一无二,阴茎扁而长,呈矛状,长度约为40毫米,还会发出会一种难闻的藓臭气味。但短尾猴与藏酋猴不一样的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,是成体的面部均有鲜红色的斑块,有的老年个体还转为紫红色或者黑红色,所以又叫红面短尾猴、红面猴、红脸猴等。

宠物的性格特征

短尾猴受气候和植物物候期的影响,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。迁移时成年雌猴在前,成年雄猴压队,仔猴吊在母猴腹下,响声小,速度快,日活动距离为1-2千米,夏天最长,秋天居次,春、冬天大致相等,在一处滞留天数为1-5天不等。游荡路线常较固定,在河边、竹林中运动时,常呈肯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行走或逃跑,可在地上形成猴路。喜欢群居,每一个群体的数目为10-30只不等,有时可多达80只左右。与中国其他猕猴类比较,地栖性更强,特别在受到惊吓后多沿地面逃窜。

宠物的喂食要素

杂食性

宠物的生活环境

短尾猴系南亚和东南亚区域的特有灵长类。主要栖于热带雨林、季雨林、季风常绿阔叶林、落叶阔叶林与中山针阔混交林。栖息高度可从沿海低地至海拔2650米的中山林区。栖息在高山密林的较高海拔林带,主要借助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带这两个林带,此外,在其栖息地中还需有山溪水源和悬崖陡壁,供猴群喝水和夜间睡眠。栖息林带的植被以山毛榉科植物为主,其果实和叶是短尾猴的主要食物,尤其是果实,在秋天和大多数冬天被广泛食用。

相关文章

更多>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